古诗词中有茶的字有哪些 一、赏析《浣溪沙》_当前热议


来源: 抄写作文网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古诗词中有茶的字有哪些一、赏析《浣溪沙》来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古诗词中有茶的字有哪些一、赏析《浣溪沙》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带茶字的古诗词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汲来江水烹新茗,*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唐・徐 夤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元・林锡翁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清・陆廷灿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蜇鸣金礼数该。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著力喊山来。――清・周亮工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夫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当代・郭沫若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当代・潘主兰一溪牵乱山,万绿沉竹筏;上岸拾云去,岩前煮新茶。――当代・贾平凹《尝茶》〖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三、赏析 《寒夜》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s《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资料图)

7.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8.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五言绝句

1、《清明日》唐朝・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遥�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2、《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朝・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3、《清明日狸渡道中》宋朝・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4、《清明即事》唐朝・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5、《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唐朝・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二、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5)临安春雨初霁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与茶有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1、《茶诗》(五代后晋・郑邀)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2、《夏昼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3、《琴茶》(唐・白居易)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4、《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唐・灵一)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5、《与赵莒茶宴》(唐・钱起)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6、《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7、《茗坡》(唐・陆希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8、《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9、《尝茶》 (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10、《峡中尝茶》 (唐・郑谷)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6.描写茶香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茶香”的诗句如下:

1、唐代白居易的《题施山人野居》

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

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水巷风尘少,松斋日月长。

高闲真是贵,何处觅侯王?

2、唐代钱起的《过张成侍御宅》

丞相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

从军谁谓仲宣乐,入室方知颜子贫。

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

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

3、唐代戴叔伦的《与友人过山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4、宋代惠洪的《浣溪沙》

南涧茶香笑语新,西州春涨小舟横。

困顿人归烂熳晴,天迥游丝长百尺。

日高飞絮满重城,一番花信近清明。

5、唐代郑谷的《寄献湖州从叔员外》

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

远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

西阁归何晚,东吴兴未穷。

茶香紫笋露,洲回白苹风。

歌缓眉低翠,杯明蜡翦红。

政成寻往事,辍棹问渔翁。

6、元代陈栎的《清平乐 寄惠山壬戌四月十二日》

惠山苍翠,远与毗陵媲。

彼处锡泉标第二,此更钟奇毓异。

年年初度浮觞,醉余新沦茶香。

山下冰濡雪乳,淡中滋味悠长。

7、宋代陆游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瀹茗��然自适》

镜湖清绝胜吴松,家占湖山第一峰。

瓜冷霜刀开碧玉,茶香铜碾破苍龙。

壮心自笑老犹在,狂态极知人不容。

击壤穷阎歌帝力,未妨尧舜亦亲逢。

8、宋代陆游的《闲游》

过尽僧家到店家,山形四合路三叉。

清明浆美村村*,谷雨茶香院院夸。

果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夕阳不尽青鞋兴,小立风前鬓脚斜。

四 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5.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2、清明 [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3、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郊行即事 [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关于茶的诗句古诗

1、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2、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3、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4、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

5、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五 赏析 《临安雨初霁》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责任编辑:]